中国汽车70年 | 向上:新能源成功“弯道超车”
汽湃网 原创 07/24 16249

“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特别报道专题”此前已经推送了三篇文章,今天,我们要回顾的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看看最近十余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那些最激动人心的变化。


如果要归纳2010年以来世界汽车工业的变化,最关键的当属“新四化”概念的提出和逐渐落实。相对于在全球掀起热潮的特斯拉,中国汽车工业独特的名片,当属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


为何“新势力”扎堆在中国出现,它们的未来前景又如何?


2010年代:“造车新势力”的崛起


2012年春天,特斯拉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开设了首家门店,当时,唯一的商品是两年前问世的Model S。两年后,Model S车型正式向中国消费者交付,促使纯电动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热点。


出于中国燃油车的现状,时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曾分析:“中国汽车厂商在内燃机技术上,短期内要想超过国外厂商,基本不太现实。”“弯道超车”的说法,由此产生。随着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的持续加大与城市限号政策的实施。纯电动汽车,更一时成为万千资本眼中当之无愧的最大“风口”。


2010年6月1日,参考“十城千辆工程”中的财政补贴,财政部首次颁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选定上海、深圳、杭州、长春与合肥五座城市作为试点城市,而后增加了北京。首次确定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插电混动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以及动力蓄电池、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给予补助。2013年9月,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随后,各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补贴政策。


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内此后陆续出现了300多家所谓的“新能源车企”。许多既无产品,也没技术团队,更没生产线的“三无”公司就靠一纸花哨的PPT加入这条新赛道。

而分别创办了汽车之家、易车网和UC浏览器的李想、李斌和何小鹏,虽然有着不同出身和人生轨迹,但此刻它们瞄准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新能源汽车。


2014年11月,特斯拉开放技术专利后,所有人再次感受到新能源车将是大势所趋,纷纷下场抢这波红利。贾跃亭就是这年在美国注册了“法拉第”商标。


同样在2014年,何小鹏与其他两位联合创始人共同创立了小鹏汽车;2014年年底,李斌创立了蔚来;稍晚一点的2015年6月,李想辞去汽车之家总裁后,创办了理想汽车。


在当年的大潮中,还有数十个名字,但存活到2023年的今天的,很少很少……


在当时,小鹏汽车一度是领跑者,2017年10月12日,首款小鹏汽车1.0下线;2018年3月,小鹏汽车拿到了“蔚小理”中首张新能源号牌。

然而,更具“国际范”的蔚来汽车,在当时是媒体声量最大、最受关注的。尽管至今没有量产,蔚来EP9电动超跑自2016年发布后出尽了风头——先是在纽北刷新圈速记录,而后又在BBC《Top Gear》节目中成功出镜。


在其他事情上,蔚来也走在了最前面。2018年6月28日,蔚来ES8正式交付用户。两个多月后的9月12日,蔚来登陆纽交所,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2018年也成为了新势力的 “交付元年”。当年10月,理想ONE正式发布,随后于11月20日开始量产。12月,小鹏汽车G3正式上市,并同期启动交付。造车新势力由此进入真正的竞争赛道,加速了中国新能源车的产业变革。

直到2023年的今天,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走进了穷途末路。几个传统车企出身的大佬创办的新势力,如沈晖的威马、付强的爱驰、丁磊的高合、张海亮的天际都在生死线上挣扎,而互联网出身的“蔚小理”却依然坚强地生存着。另一方面,跨界而来的小米汽车,仍然在雷军的梦想中孕育,或许将在未来再一次改变中国车市的格局。


2020-2023:“弯道超车”已成现实?


事实上,在“新势力”高歌猛进的十年间,传统自主品牌也没有坐而观之。而如今真正在销量上超越了特斯拉的,也唯有自主品牌比亚迪。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万辆,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567万辆,超过全球总交付量的一半,涨幅超过430倍,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十余年间,中国培育了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比亚迪F3 DM


回望2009年,新能源汽车第一次集中登场亮相。当年的上海车展上,比亚迪F3DM、F6DM、e6,吉利EK-1、奇瑞瑞麒M1-EV纷纷参展亮相。尽管,在当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吸引了车展观众乃至海内外从业者的驻足围观,但在当时而言,这种围观仍然是“围观”。彼时的新能源汽车,实用性并不强,仍然以概念为主。相较于技术成熟、已经在全球范围获得广泛声誉的丰田普锐斯、日产聆风和雪佛兰沃蓝达,“弯道超车”在当时看来仍然遥不可及。


“弯道超车”真正显现成功,应该说是从2020年开始的。这一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车市的既有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坚守了20年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比亚迪发布了其刀片电池技术,由此奠定了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中的地位。DM-i、e平台3.0的推出,CTB技术的运用,让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口碑和销量同时迎来了大幅提升。


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不是少数人的大玩具,而是拥有质量可靠、性价比极高、智能化突出的新工业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这一赛道上,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具备了超越欧美传统大厂的产品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链、技术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创新研发、基础制造上的硬实力。

在燃油车时代,由于起步更晚等种种原因,中国汽车市场成为美、日、德等国汽车品牌抢夺的大蛋糕。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前列,出海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比亚迪在日本开售、上汽MG MULAN进入欧美多国市场、首家岚图空间在挪威开业、红旗纯电豪华SUV E-HS9半年时间在挪威交付量突破1000辆……可以看到,凭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东风以及在智能化、电动化上的领先优势,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加速出海。


在新能源汽车出海上,国内车企有着众多优势。首先即是国内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体系。这一点优势毋庸赘言。中国成熟的工业制造能力,足以保证新能源汽车的高效生产,同时实现在国际市场上足够的成本优势。

其次即是完善的配套体系。比如,在三电体系上,国内有着领先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在动力电池生产上,国内有着宁德时代、弗迪等动力电池巨头以及从原材料到模组的完善产业链布局。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配套体系企业也会更为强大,进而反哺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向发展。长远来看,中国有实力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


最后则是智能化和网联化的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内企业已经在某些层面做到了对全球互联网巨头们的反超。而在智能网联汽车上,国内车企对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追求,也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从趋势上判断,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内车企的优势也将进一步扩大。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接近7万辆,占汽车出口总量的7.0%。而到了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相较于两年前增长近10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更改变了汽车出口市场以来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地区的被动局面。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在比亚迪、上汽等企业引领之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出海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随着国内新能源品牌进一步发展,其在海外市场上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品牌”有望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而中国汽车工业也将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书写更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