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62万亿元,同比下降0.4%;营业收入利润率5.41%,同比下降1.07%。
营收下滑、利润下滑,企业要改变,降低员工规模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于是,不招人+裁员就成为了今年大多数企业的常规操作。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而考虑到就业经验的影响,在缺乏工作经验的16-24岁区间段上,包含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内,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21.3%!
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却有着这么一家企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一口气校招了3.18万名高校应届生。
这不仅展现出其对自身和未来发展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也展现了其作为民族大企业的实力与社会担当,既能提振经济,也能提振社会信心。
当然,社会也十分认可这家企业。在今年1-6月,其预计的归属净利润盈利为105亿元至117亿元,同比上年增192.05%至225.43%。
这家企业,名字叫“比亚迪”。它在今年上半年,卖了超过125.56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4.25%,是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半年新能源销量“双冠王”。
至于比亚迪为何能在如此环境中还能有如此成绩;又是为何在如此环境中,还依然逆势广纳人才?
是因为在比亚迪看来,再伟大的制造业企业,也需要“造物先造人”。
具不完全统计,比亚迪2023年校招的3.18万人,岗位遍布37个城市,专业覆盖50个类别。包含有机械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可以说不仅是让应届生们“有岗可投”,也是展现了自己在产业布局方面的全能身手。
而秉持着“造物先造人”的核心人才发展理念,比亚迪还不忘对新入的员工持续“职业进阶”。多年来,比亚迪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多层次的学习型组织,覆盖技术、营销、运营、综合四大岗位领域,建立线上、线下多培训渠道,通过面授、案例研讨、活动拓展、技能比武、项目研讨等多种创新培训与培养方式,持续提升公司的人才竞争力,打造“人才鱼池”。
这一点,有足够项目可以说明。1998年,还是初创期的比亚迪就举办了“明日之星·百日蜕变应届生训练营”人才培养项目,而从当年的第一届至今,持续25年大规模、高规格举办的训练营已经为比亚迪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其中不少人如今已经是保障比亚迪集团基业长青的中坚力量;同时,这也是比亚迪奉行“人才长期主义”的最好证明。
除了职业进阶外,比亚迪也不忘“专业进阶”。一方面是量的专业进阶,另一方面是质的专业进阶。
量的方面,即使不算上今年校招3.18万人的数据,比亚迪此前也已经拥有超6.9万名研发工程师,而今年校招新人中,硕博占比又有61.3%,且属于研发人员的,占总校招人数的80.8%。
质的方面,专业级人才进入比亚迪后都能进一步发挥技术特长,与比亚迪一起在技术的探索之路上奋勇前进。
比如在2017年,比亚迪就经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批后,设立了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首批博士后人才培养。而2022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后,其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是国家首批备案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之一。
而目前,比亚迪已经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三所学校,建立了14个学科16个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为中国汽车工业、交通领域、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造人”28载,自然回报颇丰。根据比亚迪2022年财报来看,其全球累计申请专利已超4万项、授权专利超2.8万项,算下来平均每天专利申请19件、专利授权15件,并累计获得专利金奖4项,可以说一直都是以技术实力引领科技创新。
当然,熟悉科研的朋友们应该也知道,所有技术的进步必然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巨大投入。而比亚迪真心“爱人才”,自然不会在这些方面吝啬,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总额达人民币202.2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4.77%。而20年来,比亚迪累积研发投入更是超过1千亿,在11个研究院的支持下,能全面实现人才创新和新技术落地。
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不遗余力的核心技术专利投入,自然为比亚迪换回了足够丰厚的市场回报。
就比如比亚迪在今年上半年拿下的国内/全球新能源双料销冠,其实还只是它四大产业布局的成就之一。而除去汽车领域,比亚迪还有轨道交通、新能源与电子这三大领域布局。
其中,轨道交通是以中运量云轨和低运量云巴为主,填补轨道交通技术产业空白,为全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提供有效方案。
新能源领域,不同于消费者所熟知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涵盖范围更广,打通了能源从获取、存储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各环节。产品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光储一体化等领域。
而在电子方面。比亚迪电子也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平台型高端制造企业。为全球一流品牌客户提供产品研发、创新材料、精密模具、供应链管理、物流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
足够广的领域布局,正源于人才优势带来的技术实力不断喷发。
就以乘用车板块,也就是大家最为熟知的那个“比亚迪”为例。我们足以看出其技术革新的速度有多快、技术竞争的优势有多大。
2020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遭遇材料卡脖子与安全性双重危机考验,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发布,重燃了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发展信心。2022年,当新能源车身碰撞安全与电池PACK能量密度遭遇瓶颈时,又是比亚迪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发布,给了市场对于未来纯电汽车发展新的指引。
随后到来的仰望易四方技术平台、云辇智能车身控制技术等等,也都是比亚迪领先于市场的开创性技术成就。
而最新的,在今年6月,比亚迪专业个性化品牌正式定名方程豹。新品牌又将探索“电”之上的更多可能。
可以说造人的优势,为比亚迪打下了可持续领先“造物”的基础。
写在最后:
最努力之人,必有最好的回报。
而始于“造人”的比亚迪,本身就是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最努力的那一个,以人才为发展根基,以人才为不断技术创新的基础,这样的比亚迪,自然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实力。
尤其是在今年这样不利的经济大环境下,比亚迪还能坚持人才发展理念,坚持校招超3万名应届生,勇担社会就业发展重担,就更是值得被赞美的行为。
考虑到一家企业有实力,还兼具美德之时,其未来究竟能发展到何种高度,也许我们的想象,还可以再大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