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将见证一个汽车行业的历史性时刻。
根据早间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戴姆勒集团即将达成协议,将旗下小型车品牌Smart的50%股权出售给吉利。这是此前中国车企和外资品牌从没有过的合作方式。
我们收到确凿消息,明天,吉利与戴姆勒将在杭州签约,现场还将有彩蛋特别奉上。
还有坊间传言,未来Smart总部将搬迁至杭州,并很快国产,国产后的工厂将放在武汉,年产能15万辆。
看上去,这似乎是个中国品牌“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大事记,但其实在不少人眼里,Smart,是块烫手的山芋。
原因自然是因为亏损。
尽管戴姆勒集团从未具体公布过Smart品牌的财报,但想想也知道,没有一家企业逃得过金融分析师的“魔爪”。
美国投行Evercore ISI的分析师计算过,自从1998年第一台Smart上市以来,Smart每年的亏损就大约在5~7亿欧元,至今亦然。
德国梅茨勒银行分析师的测算则相对亏损较少,他们给出的数据是21年来Smart累计损失约在40亿欧元,也就是平均每年2亿欧元。
emmm……管它多少,总之,没赚过钱,就对了。
更不乐观的是,单从销量来看,逐年下跌的Smart似乎还有亏损不断扩大的趋势。譬如2017年Smart的销量为13.6万辆,同比下滑6%;2018年Smart的销量则为12.9万辆,同比再降4.6%,跌跌不休。
那么,问题来了,吉利收购Smart 50%的股份,最后收到手里的,到底是什么?
我试着给出自己的理解。
其一,进一步理顺与戴姆勒的合作关系,好戏在后头。
戴姆勒,尤其是即将接棒在新掌门人康林松手里的戴姆勒,毫无疑问是急于将Smart脱手的。
并不只是单纯地由于亏损,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本来,小车体、小排量的Smart品牌会诞生,就是戴姆勒集团为了平衡奔驰产品高油耗的形象。尤其是近几年欧洲和中国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积分政策出来后,Smart对戴姆勒的主要贡献更是仅剩抵消奔驰S级和AMG GT跑车这样的高利润率、高耗油汽车的碳排放负积分,避免被征收大排量税。
所以戴姆勒从来就没指望过Smart能帮他们走销量、发大财。(不然谁会容忍旗下品牌一亏就是20多年
然而车市发展到现在,Smart也有让戴姆勒再亏不起的一天。
一方面,现在全球车市大环境都不好嘛,奔驰什么的自然也不例外。2018年,戴姆勒的营业利润111亿欧元,大幅下滑22%,税后利润72.5亿欧元,下滑高达29%,全是危机。
另一方面,为了削减研发成本,本来Smart的架构和动力总成就都是戴姆勒与雷诺合作的。但现在雷诺不想玩了,打算在2026年合作协议到期后退出,这就意味着和雷诺紧密相关的fortwo和forfour到时很可能面临停产。也意味着,戴姆勒为Smart付出的成本,又要提升。
再加上不像蔡澈对微型车一直怀有个人感情,5月开始的继任者康林松本身就是个微型车反对者,把Smart踢出戴姆勒,一直是康林松的小九九。
所以现在吉利愿意拿走一半股权,或将帮助戴姆勒摆脱困境,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拍即合的事情。
去年戴姆勒与吉利合资成立了共享出行公司,说是要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现在Smart又成了俩人的共同财产,往近了看,Smart非常适合共享出行,有利于巩固双方的上一次合作,往远了看,这一次又一次的磨合,没准就是作为最大股东的吉利在一步步理顺与戴姆勒的关系,给未来更深层次的合作做铺垫。
其二,微型电动车市场,也是吉利缺失的产品线。
吉利熊猫就不提了,还没等到电动化呢就停产了。
但Smart不一样。
且不说Smart的知名度和品牌力与熊猫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在电动化领域,Smart甚至是所有汽车品牌里壮士断腕最果决的“第一人”。
去年年中,Smart开会给自己重新定了个位,说是要将自己塑造成为城市版特斯拉,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更适合在城市穿梭的电动车。
会开完没多久,Smart就在美国立刻停售了燃油车,任是销量立刻开始迅速下滑也绝不“收回成命”;去年11月,Smart又在德国官网发公告,说从2020年起,欧洲也将全面转型电动车,在线预订燃油车的截止日期为2019年3月31日;2022年之前,Smart将实现全部产品的全球电动化。
而现在,全球最适合电动车品牌发展的国家是哪里?你问10个人,10个人都会回答是中国嘛。
中国的新能源销售体量本就能为Smart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有了吉利成熟的渠道和资源支持,Smart很快便能站上电动化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吉利目前在微型车细分市场上的空缺也能被弥补,产品线得到丰富。从目前三四线城市微型电动车销量不减的态势来看,如若国产后成本下降,Smart势必能给吉利带来相当的销量与利润。
其三,Smart的知名度,是吉利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别管Smart的亏损有多少,咱必须承认,相比包括吉利在内的自主品牌,Smart的知名度与品牌力还是远过之无不及的。
所以对于吉利来说,其实即便Smart未来依然无法盈利,也能起到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的作用。举个稍微夸张的例子,就像大众集团旗下的布加迪、兰博基尼、宾利,个个儿亏损地一塌糊涂,为什么大众仍旧不肯放手?
才不是因为大众活雷锋,而是因为持有它们能够提升品牌形象,是国际化的象征鸭。
进入2019年后,吉利全球化的进程也开始加快,莲花即将国产、领克即将在欧洲建成首家门店。而如果说宝腾是吉利在东南亚的筹码,莲花和伦敦出租是吉利在英国的门脸,那么Smart,可能就将是吉利进入欧洲的形象敲门砖。
其四,也是在赌一种可能。
其实不只是Smart,在Smart之前,吉利收购的沃尔沃、宝腾,彼时全部深陷困境,处于销量下滑、逐年亏损的崩溃边缘。
沃尔沃的故事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当年被吉利全资收购以后,很快这个老牌豪华轿车就焕发了第二春,销量和利润逐年增长。
宝腾现在同样如此。被收购之后,去年12月12日,马来版“博越”宝腾X70上市,今年1月就卖出了2777辆,瞬间成为马来西亚SUV市场的单月销量王;2月,宝腾X70的单月销量又一举突破3000辆,创下了马来西亚SUV市场上单月最高销量纪录。
要知道,在宝腾X70上市之前,即便是马来西亚最火爆的两款SUV CR-V和HR-V,也从未有过哪款车型单月销量超过3000辆。
所以,沃尔沃在吉利手里已经扭亏为盈,宝腾也正快步走在扭亏的路上,倘若这次吉利再能把Smart扭亏为盈,那么这家中国车企,恐怕就称得上是国际汽车市场的救世主了。
为了证明自己,Smart也值得吉利赌上一局,是不是?
嗯…
谁让红旗只是中国的红旗,吉利却想做世界的吉利呢。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十一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