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C-NCAP&CCRT专项测评研究报告》发布
汽湃网 原创 06/30 10506
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家庭汽车普及率不断提升。随着汽车消费升级,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各方面性能及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汽测评结合消费者对汽车性能的关注点全新升级C-NCAP和CCRT测评规程至2021版。6月29日,中汽测评发布《2021版C-NCAP&CCRT专项测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提升行业对新规程重点和难点的了解,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质量提升方向。

测评规程多次迭代 技术要求全面提升


作为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中汽测评多年来持续开展汽车测评工作,并多次迭代升级测评规程,先后推出6个版本的C-NCAP规程和2个版本的CCRT规程,目前新规程均为2021版。

C-NCAP 2021版安全理念升级,已与国际主流NCAP全面接轨,在部分测评项目更是实现了国际引领。具体来看,在新版规程中,C-NCAP基于中国交通事故实际场景研究和大安全理念,首次采用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MPDB)“车-车对撞”试验。据专家介绍,“MPDB碰撞工况更加符合中国交通事故实际场景,同时也对车辆的安全设计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既要保证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也要避免对其它车辆造成过大的攻击伤害。”针对新能源汽车,新版C-NCAP规程增加了侧面柱碰撞试验,其对车辆的乘员保护性能和动力电池保护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C-NCAP还进一步增加了更多的主动安全测评项目,提升了主动安全测评项目的得分权重。其中,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性丰富了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的测评场景,增加了盲区监测、限速预警、车道偏离辅助/预警等辅助驾驶系统的测试评价,希望通过更多主动安全测评项目的实施,引导推动车辆应用相关新技术,以减轻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甚至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为了评价车辆对自行车、电动车等二轮车骑行者的保护性能,新版C-NCAP规程扩展了行人头部保护测试区域,并率先使用了更能准确地反映人车碰撞表征的先进腿型冲击器。此外,新版规程的室内静态整车级灯光性能测评等项目,都是C-NCAP逐步引领国际的体现。
与此同时,新版CCRT规程也实现了较大突破,融合统一了传统燃油和纯电动汽车的测评体系,提出了“燃料中性”的测评理念,并探索引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丰富测评车型种类。在智能、健康、环保等消费者关切度高的性能方面,建立了客观测试为主、用户评价补充的融合式评价体系,从乘员健康、节能环保、辅助驾驶、驾乘性能、感知质量五个方面展开专业化客观测试,并在驾乘性能、感知质量方面引入真实用户的满意度评价和汽车专业评价师的感知评价。

开展专项测评 引领汽车技术进步


为了实现C-NCAP及CCRT 2018版测评规程向2021版的平稳过渡,验证车型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表现,中汽测评在市场上随机抽选了5款价格在10-15万元的主流家用轿车,开展专项测评工作并发布研究报告。
C-NCAP车辆平均综合得分率为70.8%,相比2018版规程车辆平均得分率降低了14.6%。主要失分点包括:(1)乘员保护部分,车-车对碰(MPDB)是主要的失分项目,驾驶员胸部伤害以及对其它车辆的攻击性是主要的失分点。(2)主动安全部分,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是主要的失分项目,AEB车对行人(夜间)和AEB车对踏板式摩托车(白天)是主要的失分场景;(3)照明安全方面,近光灯对对向驾驶员产生眩光是主要失分点。
CCRT主要失分点包括:(1)乘员健康:高温状态下甲醛、乙醛污染物浓度增幅较大;手机无线充电状态下辐射较强。(2)节能环保: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较大;电动汽车低温状态下续驶里程下降率较高。(3)辅助驾驶:事故车、锥桶识别等紧急避险能力不佳;辅助驾驶功能配置不完善,缺少泊车辅助功能。(4)低速碰撞维修经济性:正面15km/h碰撞中,前纵梁以及端面发生变形,更换修复的维修费用较高;尾部15km/h碰撞中,后纵梁、后围板、后地板发生变形,修复费用较高。
报告提出,汽车安全性能开发需要关注汽车碰撞的兼容性,既要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也要避免对其它车辆或人员造成过大的伤害;新能源车需要特别关注动力电池安全;照明安全方面,需要在保证远近光灯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范围和照明距离的同时,避免近光灯对对向驾驶员造成眩目影响;同时建议新开发车辆提高必要的主动安全装置的配置率。
报告同时指出,车型开发时,应提升智能驾驶的预期功能安全,并确保驾驶员正确理解和使用相关功能;应关注“绿色性能”,在能源利用效率、轻量化、绿色制造方面减少碳排放;应进一步提升低速碰撞耐撞性,控制部件维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