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8日,神龙汽车迎来了一次久违的高光时刻。
这家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老牌合资企业,正式宣布由吕海涛出任神龙汽车总经理。他不仅是一位“老神龙人”,更是深谙东风与Stellantis合资体系的“桥梁人物”。这次人事调整,不只是岗位变动,更像是一场深层次的战略信号——神龙,正在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创业”。
从简历上看,吕海涛几乎是“从神龙长出来的”。

吕海涛
1992年,他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便加入神龙汽车,从采购经理、公关部长,到东风标致品牌部总经理,再到神龙商务副总经理——他参与并见证了神龙汽车年销70万辆的巅峰时刻。那是法系车最风光的年代,东风标致的408、东风雪铁龙的C4L、爱丽舍遍地开花。
2017年后,吕海涛进入东风集团战略规划体系,成为东风与PSA(现Stellantis)战略联盟办公室主任,同时兼任东风汽车战略规划部副部长。他熟悉中外双方的沟通机制,也理解中国市场的节奏与痛点。
如今,这位懂神龙、懂法方、懂中国市场的“老兵”,被重新推上神龙前线,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决定。

因为神龙的问题,从来不是造不出车、造不出好车,而是没能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最近五年,中国市场的节奏确实太快了,吃力的合资品牌显然不止神龙一家。
吕海涛上任当天的会议中,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在讲话中强调:

杨青
“要用中国的标准倾听中国客户的声音,用中国的供应链、中国的速度推进合资公司新能源转型;发挥好中外双方股东在造型设计、底盘驾控、智能座舱方面的优势,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好看、好开、好玩的合资新能源车型。”
这句话,不仅是对神龙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合资模式”的再定义。过去,中方多承担生产和执行的角色,如今,“中国速度”与“中国供应链”被摆在核心位置。东风要的,不再是简单的引进,而是重新主导一场属于“中国的合资新范式”。
在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主导权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移。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重塑了行业格局——德系、日系、法系的技术壁垒正在被一点点打破,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开始“反向赋能”。
东风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杨青提出的几个关键词,本质上是对合资体系的重新定义。东风希望在新能源时代,不再只是被动地“引进与消化”,而是主动地“输出与整合”。而神龙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试验场。
事实上,这种转型方向早在2023年10月就已埋下伏笔。当时东风集团与Stellantis集团共同宣布——保持股比不变,合资年限延长至2037年。更重要的是,神龙将正式融入东风自主新能源事业版图。

这一进程,如今仍在继续。今年3月,神龙汽车推出全新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HEDMOS示界”,开启二次创业。5月首款车型示界06正式上市,基于东风电动架构开发,整合Stellantis的底盘技术,供应链本土化率达92%。
很多人曾担心,神龙的“中法合资”模式是否还能走得下去?答案是——比以往更稳。过去的神龙是PSA的中国工厂;现在的神龙,是东风全球化战略的生产和技术支点。未来,标致、雪铁龙的新车可能不仅出自法国设计团队,还将融合东风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甚至反向出口欧洲市场。
而吕海涛的回归,恰恰是让这一切协同更顺畅的关键纽带。他在履新同时,也保留东风汽车战略规划部副部长职务,保留东风汽车与斯泰兰蒂斯集团日常沟通的窗口职责。逻辑很清晰:他既了解东风体系的资源,也熟悉法方体系的逻辑,可以在两者之间实现技术与战略的真正对接。对神龙来说,这比任何单一的“换帅”意义更深远。
结语
神龙的挑战依旧艰难:市场要重建、品牌要重塑、体系要重生。但在“用中国速度推进新能源转型”的时代大势中,它的每一步都有望踩在正确的方向上——也许,神龙不会一夜重生,但它确实正在“重新被需要”。在新的汽车工业周期里,这个名字或许会再次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