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本土,驶向蓝海:比亚迪三季报背后的全球化进击
非常好车 原创 11/04 15833

当比亚迪在10月底交出前三季度营收5663亿元、海外销量暴增132%的亮眼成绩单时,市场看到的远不止于一系列创纪录的数字。

这份三季报,更像是一份宣言,清晰地标示出这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头的发展新航向:它已在稳固本土市场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全球版图,将战略重心锚定于全球蓝海,并通过扎实乃至“笨拙”的本土化深耕,真正向一家根植于全球市场的跨国企业迈进。


5663亿营收背后的结构性转变


比亚迪前三季度5662.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3%,再创同期新高。然而,比营收总量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内在结构的深刻变化。海外市场,正从一个有益的补充,蜕变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比亚迪海外销量高达70.16万辆,同比激增132%,并在多个国家跻身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列。这一数字不仅远超行业平均增速,甚至超过其2024年全年的海外销量总和。这意味着,比亚迪的全球化进程已驶入快车道,产品足迹遍布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是建立在“量价齐升”的基础之上的。在巴西,比亚迪建立了海外工厂,并迎来了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连巴西总统卢拉也成为其用户;在亚太、欧洲等成熟市场,其品牌形象正从“性价比”向“技术流”与“高品质”稳步过渡。

这一切都表明,比亚迪的增长逻辑已经变了。它不再仅仅依赖于在国内这个全球最“卷”的市场中拼杀份额,而是通过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增量市场,找到了更具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花旗等国际投行看好其发展后劲,预测今明两年销量将达467万和539万辆,其核心依据之一,正是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


“研发之王”的底气


支撑比亚迪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的,是其被誉为“研发之王”的硬核技术实力。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费用高达437.5亿元,同比大增31%,这一数额远超其同期233.3亿元的净利润。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研发投入已连续两年领先行业巨头特斯拉超百亿元,累计研发投入更是超过了2200亿元。

这种近乎“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绝非盲目烧钱,而是比亚迪为全球化征程构建的最深护城河。它带来的直接成果,是诸如“天神之眼”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集中爆发。其中,“天神之眼”自年初推出以来,搭载车型销量已突破170万辆,成为国内装车量最大的辅助驾驶系统。


技术,成为比亚迪打破国际市场对中国汽车种种偏见与壁垒的“开山斧”。在日本,这个以其严谨甚至苛刻的工业标准而闻名的国度,比亚迪赢得前所未有的尊重。

前有丰田主动寻求合作,基于比亚迪技术打造了其首款纯电动车bZ4X;后有日本最大的出版社日经BP社,彻底拆解比亚迪海豹车型,出版成一套售价高达88万日元(约合4.1万元人民币)的专著,供日本汽车产业研究学习。没有真刀真枪的技术,就不可能在这片汽车工业的“圣地”获得如此待遇。


全球化新阶段,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比亚迪全球化的真正精髓,不在于将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出口”到全世界,而在于真正“走进”当地市场,通过深度的本土化运营,成为当地社会与经济生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更具挑战性,但也更具长期价值的战略。

日本市场,正是这一战略的完美范本。在2025年东京车展上,比亚迪全球首发了为日本消费者量身定制的K-EV车型——BYD RACCO,其命名源自日语“ラッコ”(海獭),蕴含着与自然共生的环保理念,它的设计从海獭的生活习性中汲取灵感,高车身与双侧滑门旨在极致利用空间,精准回应了日本K-Car文化对紧凑、实用的核心需求。


与此同时,比亚迪敏锐地洞察到日本充电设施仍在普及阶段、用户存在续航焦虑的痛点,适时引入了海狮06DM-i这款插电混动车型,形成了“纯电+混动”的双线驱动策略。

这种本土化的深度,还体现在全方位的生态构建上。在商用车领域,比亚迪电动巴士已占据日本市场首位;在渠道上,三年内建立起66家销售据点;在品牌认同上,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支持体育赛事、与地方政府签署灾害应急协议等方式,深度融入当地社会肌理。


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长期主义,让比亚迪在一个人口仅2.8%,选择新能源汽车、本土品牌占有率超94%的“最难市场”,实现了销量同比增长超66%的里程碑式突破。


结语


比亚迪的三季报,描绘的是一家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点上的企业。它用5663亿的营收和132%的海外增速证明,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跳出国内市场的“红海”,在全球的“蓝海”中开辟新天地。

比亚迪,正在告别单一依赖本土市场的阶段,用系统性的、植根于全球的产业能力输出,展示了一个真正全球化车企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