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湃观察 | 告别铃木,小车未死
汽湃网 原创 03/22 20809



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说,一个人的死亡有两次:一次是肉体的逝去,第二次是被彻底遗忘,而第二次才是这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对于铃木这个刚刚度过百年的老牌车企来说,它在中国市场正在经历第二次死亡——长安铃木已于2020年12月变更为重庆铃耀汽车有限公司(下称“铃耀汽车”),股东仍为长安汽车,铃耀汽车的经营范围为生产、销售自产轿车、发动机及其零部件,销售自产产品,提供有关售后服务,并从事有关研究开发工作。


最重要的是,铃木这个符号,已接近彻底从中国市场消失。除非未来重返中国,这将是铃木最后一次抢占“头条”。

铃木多年来一直享有“小车之王”的美誉,无论是日方在2018年撤资、还是此番铃木更名为铃耀,在媒体的分析解读中,小型车乃至微型车在中国市场的式微都被认为是最根本原因。但让人不解的是,在铃木节节败退之时,本田飞度乃至五菱宏光MINI EV等车型都能够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同为小车、同为日系,为什么飞度能卖得好,铃木却不行?

这是一个灵魂之问。

铃木之衰,与老而不休的铃木修


长安铃木的退场是从2018年9月开始的。由于多年来销量的下滑与营销亏损,长安汽车与铃木正式达成协议,长安汽车以象征性的1元收购了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分别持有的长安铃木40%和10%的股权,长安汽车从此成为长安铃木100%控股股东。

当年,我们就曾推测“长安铃木4S店彻底消失之时,就将是长安铃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点”。在经历了两年多的苟延残喘之后,如今长安铃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大部分4S店已经改换门庭——长安铃木的官方网站已经无法正常打开,而在铃木中国的网站上,只剩下一家位于上海的直营店存在。在北京、成都、杭州等多地,曾经的铃木4S店都表示,虽然还在向车主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但早已不销售铃木车型。

也就是说,在宣告退出中国市场两年多以后,铃木在中国的最后一丝痕迹最终在2021年3月被抹去。


此时距离铃木进入中国市场,整整28年。

1993年,在“三大三小”布局和“市场换技术”的定位下,长安与铃木的合作,可谓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块里程碑。20多年来,长安铃木推出了奥拓、羚羊、雨燕等多款小型轿车,被誉为“小车之王”,其年销量最高达到22万辆。然而近十年来,铃木的销量一路走低。从2015年开始,更到了产能严重过剩,需要帮长安自主品牌代工奔奔来维持产能的境地。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品牌,铃木不光是让当时的人们知道了什么是轿车,更帮助千万中国人买得起轿车。当年的奥拓和夏利并列一代神车,但如今,铃木与夏利已经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正所谓“成也小车、败也小车”,铃木的结局,一方面因为这家日系小型车企相对保守的战略布局;另一方面却是中国车市过去20年巨大变化的必然结果。


据媒体报道,长安汽车内部人士透露,中方曾多次向铃木汽车前任董事长铃木修建议发展大尺寸的轿车和SUV,甚至导入长安汽车的产品,但铃木修仍坚持不改变铃木汽车小型车的发展线路。巧合的是,几乎与铃木彻底退出中国的同时,执掌铃木超过40年、如今已91岁高龄的铃木修也宣布将在今年夏天彻底退休。

铃木修曾在十年前的一本自传里写到:“遗憾的是,我依旧未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所以我不得不继续年轻,不得不勇往直前,不得不扛下公司的一切。”但残酷的事实证明,这位铃木家族的“赘婿”,并没能带领铃木走出一条大阳线,而是让铃木划出一条遗憾的抛物线。

小车之王,没有撑到小型电动车“吃香”这一天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1978年,年轻的铃木修刚刚出任铃木社长时,就在公司内部制定了“更小、更少、更轻、更短和更美”的企业口号和经营原则。然而40多年后的今天,在宣布自己即将退休的发布会上,他仍然固执地将未来五年的中期规划主题命名为“小少轻短美”。

“大人,时代变了!”这句话真的适合在这个场合说给铃木修听听。43年过去了,当年还普遍使用化油器的汽车,如今一脚已经迈入了电动化时代;当年尚未萌芽的SUV市场,如今已席卷全球,但铃木修似乎依然还活在过去,活在上个世纪。

我们钦佩日本企业的匠人精神,但仅限于对品质的不懈追求。任何一个企业,无视消费趋势的变化,那不叫“匠人”,而应该叫“轴”,必定会被时代和市场淘汰。无论是2013年退出美国市场、还是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铃木之败,都因为太过于依赖小车路径,再加上电动化步伐太慢,自然只能卷铺盖走人。

铃木也不是完全没有面向未来。就在去年的印度车展上,铃木还全球首发全新概念车Futuro-e Concept,这款车被定义为纯电跨界休旅车,结合了轿跑车和SUV的车身元素,彰显了铃木汽车未来新款SUV的全新设计语言。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已经为时太晚。即便铃木还能撑到今天,以铃木近年来一贯不接地气的定价风格,这样一款纯电小车,也很难是五菱宏光MINI EV、上汽科莱威、乃至欧拉“各种猫”的对手。

在中国消费者眼中,铃木这个品牌从来都不差,甚至可以说拥趸不少。让人不解的是,本田飞度如今依然能卖得很好,但铃木却已经彻底走人。除了产品过于集中于小车,铃木之败还有品牌定位等多方面原因。


诞生于70年代的吉姆尼,是日本K-Car汽车文化的延续,这是一款标准尺寸的专业越野车按等比例缩小,包括车身尺寸、轴距、轮距、悬架、动力配置,每一样都是精工制作,车子虽小,但五脏俱全。长行程悬架结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带扭矩放大的分时四驱系统,都是专业级越野车的标配。
吉姆尼有着非常高的改装极限,越野乐趣深深吸引着普罗大众,甚至被誉为“穷人的奔驰G”。然而,这一颇受欢迎的车型不仅始终没有推进在华国产,在全球也硬撑了20年才宣布换代——如此固步自封,怎么能不原地踏步?

对于中国市场,铃木更是犹豫不决。北斗星、奥拓等曾经热门的车型,换代车型总是姗姗来迟,甚至压根不进行换代。2017年,铃木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款全新车型IGNIS,不但没有国产化,其高达约13万元的起步价格,更是让铃木的铁粉也只能望而却步。

此外,从90年代开始,铃木给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形象,就一直是小巧、省油、便宜。当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质感和运动有着越来越高要求之时,铃木却始终不为所动,完全满足不了这些需求。虽然中国的小车市场确实相比十年前已大幅衰退,但仅仅本田飞度和LIFE两款孪生车型,就能达到最高近1.5万辆的月销量,如果铃木能从同胞品牌本田手中抢到这一份额,则完全可能支撑铃木品牌在中国存活下去。如此来看,铃木的退出并非小车之败,而仅仅是铃木的失败而已。

印度这颗救命稻草,铃木还能抓多长时间?



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铃木都彻底失去了存在感。当时,让铃木产生错觉的,或许正是在印度市场的高歌猛进。过去几年间,铃木一直稳居印度市场的头排交椅。作为一个人口即将超过中国的大国,铃木对印度市场的依靠几乎到了迷信的程度。

作为“微车之王”,铃木先后败走于崇尚“以大为美”、喜好SUV的美国和中国市场。如今的印度就像20年前的中国,铃木正在那里复制曾经的“奥拓奇迹”——印度国土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但人口数量已近14亿,“人口膨胀”自然也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在这种环境下,铃木的小型车深受欢迎,同时加上印度较差的道路规划和基础交通设施,小型车停车也会更加方便。

但对于铃木来说,印度市场却并非总是一片坦途。2020全年,印度汽车销量同比下跌23%,去年全年总销量还不到300万辆,与中国市场2000多万的体量相比,仍然只是一个极小的市场。

更大隐患,还在于未来。印度不可能永远贫穷落后。再过20年(或许不用那么长时间)印度车市可能也会掀起SUV热潮,掀起豪华品牌车型走入普通家庭的热潮,到那个时候,如果铃木还在一根筋坚持“精品小车”路线,还能转战去哪儿呢?去非洲寻找“下一个印度”?

把一篮子鸡蛋都放在了前景堪忧的印度,曾经不向中国市场妥协的铃木,未来很可能再度被打脸。


最后向铃木说一声:一路走好。